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加强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逐步推动我院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现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切实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努力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全面统筹学院各方的育人资源,推动知识探究、能力提升、素质培养、人格养成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
2.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
3.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注重因材施教,着力破解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三、基本思路
(一)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探索全员育人机制
把握大学生成长规律,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握和满足大学生思想需求,激活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符合大学生思想需求的实际,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接受,从行动上践履、施行。大学生要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就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参与进来,建立全员育人工作机制,综合实施德、智、体、美、劳等教育。新时代下全员育人更注重微观环境,立足于协同育人视角,整合校内外资源,围绕着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员育人队伍中不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团干部、辅导员,还包括专业教师、行政部门干部及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学课堂的实施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学生思想的“引航员”角色,引导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纷杂的社会思潮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专业课教师要自觉肩负起“守渠”和“种田”责任,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在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关心时政,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领导干部做好顶层设计,搞好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各部门协商协作、齐抓共管,建设党、政、教、团、学全员覆盖,各尽其能的工作新机制,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中来。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力争做到专业化培养,专业化使用;鼓励专业教师发挥特长优势,指导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项目;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或优秀校友在开学典礼、学生表彰大会、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进行演讲,以身说法,为大学生们点亮人生路上的航灯;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学生学业的发展,促进学校优良学风的形成。
(二)围绕教书育人规律,探索全过程育人机制
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育人的基础是教育,两者互为补充,不可或缺。
大学初期,以“适应”为重点,引导学生走进大学校园的第一步,尽快实现角色转变,适应新的校园生活。在新生见面会上,抓好理想信念教育,请专业教师和优秀学长介绍专业情况、展望专业前景,让学生对学校、专业做一定了解,树立崇高理想,坚定执着信念;在新生军训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自制、自爱、自理、自强能力;在日常活动中,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展示大学丰富的课余生活,引导新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的关系。
大学中期,以“发展”为目标,引导学生过好学校生活的每一天,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知识的传播需要价值的引领,充分挖掘思政课程和非思政课程的育人价值,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要针对“00 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体差异,不断创新教育手段和方式,科学制定分层级的育人方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使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领导干部主动承担起党课、团课,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优秀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发挥大学生特长,培养青年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定期开展班会主题活动,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
大学后期,以“就业”为中心,指导毕业生合理进行择业和就业,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切实做好就业准备。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将了解到的学校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工作适应度等内容,反馈给学生的辅导员,并做好及时的跟踪服务。
(三)依据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探索全方位育人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是研究人的思想变化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所谓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就是按照人的思想、行为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遵循。世情国情党情在不断变化,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思想、行为也各有特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协同发力,抓住关键领域,围绕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构建多位一体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以立体式的教育模式开展育人工作,共筑大思政育人格局,让思想政治工作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有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科学实现全方位育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两翼”,缺一不可,相得益彰,两者都是思政工作的重要手段,我们要进一步整合育人资源,打造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全方位育人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成长成才新途径,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创新、实践、交流、求职、创业和社会适应等能力。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做好顶层设计,二是推进实践育人,鼓励学生大胆地将所学运用于实践,将理论认知和实践认同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三是打造服务育人机制,完善学生资助服务体系,实现精准育人;加强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四是推进“互联网+教育”,不断拓宽教育发展新空间,打造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可以利用公众号、微信、微博、QQ 等现代信息手段,通过建立网络思想教育教学基地,把新媒体运用与学生思想引领结合起来,形成多维度网络思政阵地。
四、建设举措
1.加强统筹规划。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专业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纳入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
2.实施课程育人计划。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3.实施科研育人计划。通过优化管理制度、创新体制机制,鼓励教师科学研究,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4.实施实践育人质量提升工程。整合多方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红色教育基地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
5.实施文化育人质量提升工程。加强文化育人顶层设计,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积极培育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举办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周、迎新晚会、无偿献血等活动,贯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高育人工作成效,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及积极向上的校园的文化氛围。
6.实施网络育人质量提升工程。建立二级学院的公共媒体平台和网络群,丰富正面舆论供给,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7.实施心理育人质量提升工程。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组织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教材,开发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在线课程,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
8.实施管理育人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导师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9.实施服务育人质量提升工程。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
10.实施资助育人质量提升工程。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学生资助管理制度,将“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有机结合,构建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性资助体系,建立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机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11.实施组织育人质量提升工程。发挥各类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推动共青团、学生会、社团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
四、实施保障和要求
(一)加强组织保障。
学院成立“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部门主要党政负责人任组长,二级学院所有辅导员、教师为成员,建立长效机制狠抓落实。
(二)完善制度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落实。建立健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及工作规范,形成全员协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体系。
(三)师资队伍保障。
地质与建筑工程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队伍58人,其中高级职称的27人,双师型教师25人,80%以上的教师为双师型教师。目前配备辅导员 13名,学管干事1名,团支部书记1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量充实。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上。组织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培训,制定轮训规划。支持培育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
(四)落实经费保障。
设立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支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设立专门预算科目,做到专款专用。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地质与建筑工程学院
2021年06月15日